抗生素的使用是控制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手段,但兒童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各臟器功能尚不完善,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容易引發藥物不良反應,且耐藥菌的廣泛產生也與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有著密切的關系。
炎癥因子的檢測,為感染性疾病的診斷提供了重要的手段,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了可靠的依據,CRP、IL-6、PCT 被人們譽為感染性疾病診斷的「新三大利器」。
感染標志物的現狀
機體感染病原微生物后會發生一系列的生理和病理反應, 并產生與感染密切相關的特異性生物標志物。檢測相關生物標志物可以幫助臨床醫生進行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及鑒別、指導抗菌藥物或抗病毒藥物的使用、評估病情進展程度、判斷預后等。因此, 一個好的感染性疾病生物標志物應同時具有診斷、指導治療、評估預后和隨訪的作用, 并且其檢測必須是靈敏、快速和方便的,[敏感詞]能夠進行即時檢驗(point-of-care test, POCT)。
近年來, 感染性疾病生物標志物領域得到了迅猛發展。經典的生物標志物, 如 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在兒科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及鑒別診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而新的生物標志物,如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 PCT)、白細胞介素 6(interleukin 6, IL-6)、干擾素-γ(interferon-gamma, IFN-γ)、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α )方興未艾,也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其中,IL-6 在急性炎癥反應中處于中心地位,與炎癥性疾病及感染程度直接相關。
IL-6在兒童感染診斷中的價值
在感染性疾病中,IL-6 是局部和系統免疫反應的重要因子,且白介素 6 激活時間短,是早期炎癥、膿毒癥,感染嚴重程度及預后評估的[敏感詞]指標。《感染相關生物標志物臨床意義解讀專家共識(2017)》中也明確指出,炎癥診斷中 IL-6 檢測具有重要價值。針對兒童患者,IL-6 具有明顯的優勢:
(1)IL-6利于早期炎癥的診斷
炎癥反應發生后,IL-6率先生成,產生后誘導CRP和PCT的生成。
(2)IL-6半衰期1h,能更快的反映抗生素治療的效果及預后的判斷
當感染未控制時,IL-6持續高表達;而一旦感染控制,IL-6因其半衰期僅1h,相比于CRP半衰期19h,PCT半衰期24h,在感染控制后下降更快、幅度更大,更有利于臨床早期明確療效。
研究顯示,對于開始發熱的患者,IL-6是[敏感詞]的反應患者預后的標志物,顯著優于PCT和CRP,IL-6、PCT、CRP評估初試發熱患者生存的ROC曲線[敏感詞]積分別為0.807、0.637及0.545。
圖1: 通過IL-6、PCT、CRP的濃度評(ping)估(gu)初試發熱(re)患者生存的ROC曲(qu)線分析
(3)IL-6不受新生兒生理性影響,可早期診斷新生兒感染
IL-6 具有廣泛生物活性,參與多種生理與免疫過程,可作為早期判斷新生兒細菌感染的指標,其水平升高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正相關。基于此,IL-6 已被列為早期診斷成人和新生兒感染的有效指標。
IL-6 在新生兒剛出生后 48 h 內無生理性升高現象,IL-6 是新生兒感染的一個早期標志,當新生兒 IL-6 水平顯著增高時,常提示機體存在感染 ,可作為新生兒感染早期診斷的靈敏指標。對 24 h 內感染的敏感度介于 75%~90%,并在臨床癥狀出現 48 h 后下降明顯。
聯合 PCT 檢測時,可排除 PCT 在新生兒剛出生 48 h 內因生理性升高而掩蓋因感染導致病理性升高的干擾因素影響,從而能更早更快提示新生兒剛出生時是否受到感染。
(4)更利于鑒別革蘭氏陰性菌(G-菌)和革蘭氏陽性菌(G+菌)
研究表明,G- 菌血癥患者血清 IL-6 水平明顯高于 G+ 菌血癥患者,且差異大于 PCT。IL-6 和 PCT 聯合檢測能更好的輔助鑒別 G+/G-菌。PCT、IL-6 均明顯升高,則 G- 菌感染的可能性大,若 PCT 高,而 IL-6 不明顯,則應考慮 G+ 菌的可能性大。結合細菌培養能更早期的鑒別診斷出 G+/G- 菌,針對性的指導使用抗生素具有重要價值。
新的炎癥標志物,為新發和再發感染性疾病的防控提供及時、有效的客觀依據,真正提高臨床一線對于感染性疾病的預警、預測和診治能力。CRP、IL-6、PCT 的聯合應用,能夠有效避免抗菌藥物的濫用,從而提高人民身體素質,對[敏感詞]和社會都有積極的意義。另外,針對兒童患者,[敏感詞]能有快速檢測試劑(例如北京熱景生物、深圳金準生物),具有靈敏、快速和方便的特點。
抗生素合理應用勢在必行,加強 CRP、IL-6、PCT 等炎癥指標檢測,尤其是聯合多指標檢測,可取得更好的診斷價值,結合 IL-6 的生物學效應和特點,可早期發現感染性疾病,減少疾病的漏診率和誤診率,對提高病愈率、降低病死率及減少抗生素的濫用亦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感染疾病專業委員會. 感染相關生物標志物臨床意義解讀專家共識 [J].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17, 40(4):243-257.
[2] Fraunberger P , Wang Y , Holler E , 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INTERLEUKIN 6, PROCALCITONIN, AND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I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DURING FIRST INCREASE OF FEVER[J]. Shock, 2006, 26(1):10-12.
[3] L. Bender, J. Thaarup, K. Varming, H. Krarup,S. Ellermann-Eriksen & F. Ebbesen. Early and late markers for the detection of early-onset neonatal sepsis. Dan Med Bull 2008;55:219-23.
[4] Florence C. Riché, Bernard P. Cholley, Marie-Josèphe, et al. Inflammatory cytokines, C reactive protein, and procalcitonin as early predictors of necrosis infection in 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 Surgery,133(3): 257-262.
[5] Dong Wook Jekarl , So-Young Lee , Jehoon Lee , Yeon-Joon Park , Yonggoo Kim, Jeong Ho Park ,Jung Hee Wee , Seung Pill Choi. Procalcitonin as a diagnostic marker and IL-6 as a prognostic marker for sepsis, Diagnostic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2013, 75:342–347.
[6] Fraunberger P, Wang Y, Holler E, Parhofer KG, Nagel D,Walli AK, 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interleukin 6, procalcitonin, and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i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during first increase of fever. Shock 2006,26:10–12.
[7] Kashlan F,Smuklian J,Shen‐Schwarz S,et al. Umbilicalvein interleukin 6 preterm infant [J].Pediatr Infect Dis J,2000,19(3):238‐243.
[8] 時宇, 董瑾, 李少增, 等. 血清白細胞介素-6 檢測對血流感染診斷價值的探討 [J]. 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 2016, 23(11):1246-1250.